公元376年,苻坚的秦国逐步平定了前凉与代国,成功统一了北方,眼看着便要南下吞并东晋。此时,晋国高层虽然人才匮乏,但并非全然愚笨。大多数人都意识到,秦国收编北方各大势力后,必然会对江南产生兴趣。鉴于秦国的将士们多为好战之人,晋国急需一位得力的领导来应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战斗,因此所有朝臣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这一危局,司马曜迅速下令,要将文武双全、能带领军队保卫家国的优秀人才提拔至重要职位。面对这一号召,朝中许多人认为,能担此重任的人才实在难得一见。司马曜随即询问谢安:“真的没有这样的人才吗?”谢安答道:“有,谢玄。”他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自己的侄子谢玄,“他绝对是人才,放心把晋国的军政大权交给他。”谢安的推荐让朝中不少人松了一口气,包括郗超。郗超曾是桓温的得力助手,桓温去世后,他虽然依旧是国家高官,但早已不再是众人眼中的强者。
展开剩余79%然而,郗超并未因此消沉,他依旧觉得自己比谢安更有资格获得提拔。他的父亲郗愔,是地方的权威人物,忠诚与资历皆不输谢安。郗超对谢安的提拔心生不满,但又难以公开发作,只能在心中憋屈。尽管如此,当他得知谢玄被提拔时,他并未如别人所想的那样表示反对,而是以与谢玄共事过的老同事身份,为谢玄辩护,称其为“真正的人才”。因此,许多人也只能默默接受谢玄的任命。
谢玄从年轻时便表现出不拘一格的个性,曾经性格软弱,甚至被人戏称为“说话像女人”。但在谢安的矫正下,谢玄逐渐成长为一位有理想的青年。此次获得重用后,他很快便发布征兵令,要求征召身体素质过硬的有志青年,并且严格选拔具有实际战斗力的人才。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未来的栋梁——刘牢之。刘牢之的出色表现让谢玄毫不犹豫地将其任命为参军,开启了未来晋国最为强大的“北府兵”的建设。此时,谢家开始通过这一举措奠定了更稳固的政治基础。
与此同时,朝中唯一可能与谢安抗衡的王彪之于十月十二日死去。虽然谢安与王彪之之间并未发生过正面冲突,但显然,谢安内心并不欣赏王彪之的做法。早在王彪之曾提议让司马曜亲政时,谢安便坚决反对,支持褚太后继续执政。之后,王彪之又反对扩建皇宫,认为过于铺张浪费,谢安也无奈搁置了扩建计划。而王彪之一死,谢安便毫不犹豫地重新启动了皇宫扩建项目。
谢安的性格温和,避免公开冲突,注重构建和谐的官场氛围。他与王导等人一样,往往忍让而非直接与人对抗。尽管如此,王彪之的死无疑让谢安内心松了一口气,王彪之的去世,象征着谢安内心长期积压的不满得到了释放。
几日后,谢安的潜在敌人郗超也去世了。郗超虽非善类,但确实是个头脑灵活、政治与军事能力极强的人。只是在桓温死后,郗超逐渐失去了政治平台,最终变得消沉。郗超临终前,特别交代朋友将一个箱子交给父亲郗愔,箱内竟是桓温策划叛乱的机密信件。郗愔看到后,怒不可遏,最终不再流泪,并暗骂儿子“死得不值”。
不久,苻坚成功平定前凉与代国后,终于将目光投向了晋国,准备进行南下扩张。其第一个目标便是襄阳城。太元三年(378年)春,苻坚派出重兵,约七万大军从四面八方合围襄阳。然而,襄阳的守将朱序对此却并不慌乱。他清楚地意识到,尽管秦军人多势众,但他们缺乏足够的渡江工具。于是,他保持镇定,命令全军保持警戒,继续待命。
然而,秦军的策略远比朱序预想的要高明,石越巧妙渡过沔水,迅速逼近襄阳外城。朱序眼见不妙,指挥部队退守内城。然而,石越的突袭成功占领了襄阳的外城,并顺利拿下大量战船,开始运送其他军队。苻丕见此时机成熟,立即发起总攻,襄阳城的压力骤然加大。
尽管朱序初期应对失误,但他依旧展现了杰出的指挥才能。在敌军攻势最为猛烈时,他指挥守军顽强抵抗,并依靠韩氏的帮助加固城墙,成功挡住了秦军的猛攻。这座临时加固的“夫人城”成为了敌人攻势的绊脚石。然而,尽管朱序的守城策略暂时成功,桓冲却在关键时刻失去了信心,未能及时出兵支援襄阳。
而在朝廷内,谢玄和刘波等人正迅速应对着不断恶化的局势。谢玄带领一万精兵北上救援彭城,针对彭超的进攻展开反击,并取得了一系列小胜,暂时缓解了晋国的危机。最终,谢玄凭借出色的指挥,成功解救了彭城,并击退了秦军,使建康免于直接威胁。
发布于:天津市靠谱的股票杠杆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