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知远导读】本篇特别报告可被视为2025年美国政府《核态势评估》报告的草案。报告核心是为维护美国权益及霸权地位,认为美国必须对核武器项目追加投资,大规模、多样化生产核武器,构建一套可信的威慑体系。本篇报告内容涵盖广泛,指出了美国目前面临的风险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介绍了美国核威慑对本国及其盟国的作用,分析了目前“核三位一体”系统及下一代武器系统的开发建议,提出了美国针对中俄朝的主要威慑战略,介绍此前的军备控制条约并分析其签约前景,介绍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并分析其在威慑方面的作用,介绍美国核工业生产设施情况并提出产量需求,最后提供了临时措施建议。本报告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略译、摘译或编译处理,请外军研究者以实践研究为目的,客观辩证地进行分析和认知。报告全文约3.1万字,篇幅所限,推送部分为节选。本特别报告可被视为2025年美国政府《核态势评估(NPR)》报告的草案。它参考了传统基金会近期和往期的分析和著作——从15年前关于批准《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的辩论到近期关于应对中国和俄罗斯核威慑的辩论——以及关于审查新兴安全环境所带来的战略挑战的外部分析,尤其当中国逐步崛起为美国的核力量均势对手。具体而言,本报告建立在2018年和2022年《核态势评估》报告和2023年战略态势委员会发布的《美国战略态势》报告分析基础之上。本报告并不是唯一一份呼吁美国战略威慑力量再投资的文件,也不是唯一一份主张需要重新审视现行核计划有效性的文件。·战略态势委员会称,美国现行核计划是“必要的,但不足以应对未来的威胁。”·美国战略司令部前司令查尔斯·理查德上将声称,中国核武库的扩张速度“令人震惊”。·路易斯安那州参议员约翰·肯尼迪(共和党)指出,“当中国用更新、更快的武器将其武库扩充为原来的4倍时,美国不能再按照原速度缓慢发展。根据当今的局势,如果我们继续忽视核储备,将危及国家安全。”·参议员德布·费舍尔(内布拉斯加州共和党)和安格斯·金(缅因州无党籍人士)曾写道:“由于我们只有大规模报复工具,敌人可能会认为我们不会对低当量战术核武器的使用做出回应。”显然,决策者、当选官员和军官都对美国的战略威慑感到担忧,认为如果其在未来几年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将失去可信度。本报告旨在为未来的决策者提供制定核威慑战略的起点,包括前端分析和一些关键分析性框架,这些内容可能会对未来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产生影响。笔者认为,鉴于当前问题的紧迫性以及在日益恶化的安全环境中部署可信威慑系统的需要,下一届政府无法奢侈地花费近一年时间来撰写《核态势评估》报告。因此,下一届政府应从国防部长办公室、参谋长联席会议、军种部门中精心挑选人员组成一支不超过10人的小组,安排小组同国务院和能源部的各一位代表合作,在2025年总统就职后的12周内向国防部长及参联会主席提交一份《核态势评估》报告草案。为加快分析进程,这个精心挑选的小组应利用现有关于两个均势对手核问题的研究,例如2023年战略态势委员会发布的《美国战略态势》报告、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全球安全研究小组《中国正崛起为美国的第二个核均势对手》报告,以及本报告提出的合理建议。本报告的写作风格,参考了面向公众的、官方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它从公开资料中提取信息,并以易于非领域专家理解的方式撰写。毫无疑问,部分基于机密信息(包括情报评估和目标数量)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将更为全面,能够为评估部署一套可信威慑系统所需的具体能力数量(弹头和运载系统)提供必要的精确性信息。但本报告将详细介绍的部队结构和未来武库力量组合,大体上符合传统基金会认为在未来几十年内威慑美国对手所必需的条件。更大、更多样化的战略武器库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环境,美国必须构建一个比现有武器库规模更大、种类更多样化的可信战略威慑力量。到2035年,美国将寻求部署以下军力:战略轰炸机。到本世纪30年代,美国将继续部署能够携带核武器的B-52和B-21轰炸机,其中至少100架B-21将具备核打击能力。在战略武器库中,美国将部署200枚不同型号的B61重力炸弹,并储备1000枚远程防区外核巡航导弹。洲际弹道导弹(ICBMs)。美国将部署450枚“哨兵”洲际弹道导弹,其中400枚将通过地下发射井发射。每枚导弹将携带1-3枚不同当量的弹头。美国还将部署“哨兵”导弹的机动改型,以确保在“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潜艇舰队的整个使用寿命期间,美国拥有额外的二次打击能力。“哥伦比亚”级潜艇预计使用寿命约为40年,这意味着它们将服役至本世纪80年代初。假设基于本世纪20年代技术制造的“哥伦比亚”级潜艇,在21世纪大部分时间内具备超强隐蔽能力;美国的对手不会开发出能够探测到这些潜艇的新技术;那么美国将保持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阻止美国对手实施一次打击的企图。然而这些假设指出了关键问题。我们无法确定“哥伦比亚”级潜艇在50年后,相较于敌方侦察系统仍然具备超强隐蔽能力。此外,我们也无法确定本世纪20年代开发的技术和能力不会被未来开发的探测技术所超越。我们无法确定,采用20年代技术制造的潜艇,在面对80年代探测系统时能否维持其隐蔽能力。因此出于美国的利益考虑,考虑附加生存能力系统和二次打击能力系统,以规避在未来受敌方探测系统牵制的情况。因此,美国将部署一支小型机动“哨兵”力量,防止敌方在反潜战中取得进展。美国空军将设计并部署垂直安装发射装置,该装置可以安装在重型卡车上。这类卡车能够携带和发射“哨兵”洲际弹道导弹或其改进型。结合配套车辆的安全细节,“哨兵”将成为一种机动型洲际弹道导弹,虽然有概率,但该型武器很难被敌方武器系统瞄准。机动型“哨兵”将永久驻扎在现有导弹基地的营地,但在演习或危机时期将离开这些营地并按照随机路线行进,向敌方和盟国传达威慑和保障信号。美国空军导弹操作员将在指定的公共和国防道路及高速公路上操作和驾驶它们。机动型“哨兵”将配备多达三枚可变当量的核弹头,赋予该型导弹与潜艇发射弹道导弹相当的打击能力。机动型“哨兵”将在相对人口稀少的美国领土内沿着预先批准(但未经预先计划)的路线行进——鉴于即使是极快的导弹从俄罗斯或中国发射也需要一定的飞行时间——对敌方目标确定构成了重大挑战。如果探测到针对美国本土的打击,机动型“哨兵”能够行驶至任何编号的发射场等待进一步的指令(包括发射警戒指令)。通过这种方式,机动型“哨兵”将在21世纪余下大部分时间段内为美国提供备选二次打击能力。“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潜艇。自20世纪60年代首次部署以来,美国核弹道导弹潜艇在北大西洋和太平洋水域执行机密巡逻任务。这些潜艇的价值在于它们的保密性,以及它们在短时间内投送大量核弹头的能力。其惊人的降噪技术,使他们具备极强的隐蔽性,是美国“核三位一体”体系中最具可信度的二次打击力量。“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潜艇将执行与“俄亥俄”级潜艇类似的军事职能,尽管它们的数量更少。现行项目要求美国自2031年起每年替换一艘,用12“哥伦比亚”级替换14艘“俄亥俄”级。尽管美国海军将部署一支较小的舰队,但现行项目要求“哥伦比亚”级搭载的导弹数量少于目前“俄亥俄”级搭载的导弹数量。最初部署时,每艘“俄亥俄”级潜艇配置24个弹道导弹发射管。2010年《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生效后,美国海军拆卸了4个发射管以遵守条约。根据目前的规划,“哥伦比亚”级潜艇的载弹量更小,每艘潜艇只配置16个发射管。使用目前的“三叉戟II(D5)”导弹,这支12艘“哥伦比亚”级潜艇舰队最多可以部署1920枚弹头,而最初的“俄亥俄”级潜艇舰队可装载近5000枚弹头。从设计角度来看,新型“哥伦比亚”级潜艇采用了最佳的降噪技术,因此可以避免敌方探测系统的侦察。每艘潜艇的成本在84亿—92亿美元之间,必须承认,要制造12艘潜艇的预算十分高昂,但它们能够服役至本世纪80年代,期间执行全球范围的巡逻任务,持续提供威慑性军事存在。鉴于对手核武器的数量和多样性不断增加,美国必须考虑的打击目标也随之增加,以威慑对美国或其盟友的战略攻击,并抵消由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安全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美国有责任在下半个世纪部署更大的弹道导弹潜艇力量,以确保它能够部署一套可信的威慑力量体系。美国海军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如何修改2010年确定的现行弹道导弹潜艇项目(已生成纸质资料),以确保我们拥有一支足以维持到本世纪80年代可信威慑力量的弹道导弹潜艇舰队。自2026年2月起,美国海军将重新为每艘“俄亥俄”级潜艇安装4个弹道导弹发射管(此前这些发射管因《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限制而拆卸),使每艘“俄亥俄”级潜艇的发射管总数再次达到24个。每艘“俄亥俄”级潜艇将携带“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生效前的载弹量类似。此外,建议美国海军对现行“哥伦比亚”级潜艇项目进行如下修改:从第七艘“哥伦比亚”级潜艇开始,每艘潜艇配置2个额外的四联装发射管(一种模块化组件,每个组件有4个弹道导弹发射管),每艘潜艇的发射管总数达到24个。未来“哥伦比亚”级潜艇上额外的8个导弹发射管,可以让每艘潜艇携带超过40枚核弹头,允许其对更多目标构成风险,并加强美国的威慑可信度。由于短期内修改现行核武器现代化项目会有一定风险。因此,可从第七艘“哥伦比亚”级潜艇开始进行重新设计,该艘潜艇预计于2036年开始交付。可从第七艘到第十二艘潜艇开始进行导弹发射管数量最大幅度增加,这样到2042年美国海军将拥有240个潜射导弹发射管。而根据目前的项目,最后一艘“哥伦比亚”级潜艇交付时,美国将拥有192个潜射导弹发射管。如果美国未来几十年的核武器库增加到远高于本世纪30年代的水平,将避免载弹量短缺的问题,并为美国提供一种抵消战略风险造成损失的手段。由于2010年设定的是一个均势对手,所以美国海军当时计划制造12艘潜艇,但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需要威慑两个均势对手。因此项目的拓展是必要的,不仅为21世纪不确定性提供规避手段,并能够维持对核均势对手的可信威慑态势。假设,美国从2031年起保持每年制造一艘“哥伦比亚”级潜艇的速度,那么截至2045年美国将总共制造16艘弹道导弹潜艇。其中,第7-16艘潜艇将各自配备24个导弹发射管,该级潜艇的弹道导弹发射管总数比目前项目多336个。图片
防止威慑减弱的办法:延长“俄亥俄”级使用寿命并增加“哥伦比亚”级导弹发射管
此外,海军还应继续扩展干船坞和造船厂的规模,以及基地设施,以适应更大的“哥伦比亚”级潜艇。更大、种类更丰富的非战略核武器库正如之前提到的,目前的核力量结构是针对一个相对温和的安全环境设计的——在该环境中,我们的对手不会对邻国进行核威胁,也不会迅速扩大其战略和非战略核武器库。然而,当前的安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美国需要在欧洲和印太地区部署额外的战区、非战略核能力,以威慑对手的战区核优势,并抵消潜在对手的常规优势。这些额外的战区、非战略核能力必须具备可部署能力和生存能力,并且能够灵活提供不同当量选项。美国不需要与对手在非战略系统的规模或多样性上进行竞争,但必须部署一个可信的、当量可变的武器库,能够从战区内的多个发射点对各种战区范围内的目标构成威胁。拥有从战区内发射核武器的能力至关重要。如果美国需要用来自本土的高当量核打击系统来报复对手的战区范围内核打击,那么美国本土基地遭受报复性核打击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通过部署一个能够从战区内产生效果的战区核武器库,可以降低美国本土遭受核武器攻击的风险,并限制冲突升级的可能性。这并不是说美国寻求在战区进行核战争——但它确实寻求部署一个能够威慑对手的可信力量。战区范围核武器——尤其是那些不同当量的核武器——通过限制升级的可能性和增加特定威慑策略的选项,加强了威慑并因此促进了稳定。
图片
重力炸弹。鉴于俄罗斯在战区射程核武器方面的优势,美国计划在欧洲增加75枚B61重力炸弹。同时,针对中国拥有的双重能力战区级系统,包括能够携带核弹头的DF-21反舰导弹和中程DF-26对地攻击导弹,美国将在印太战区部署75枚核武器。反舰核武器。如前所述,美国必须能够威慑对手,使其不敢在冲突中采取升级行动。通过增加军队能够用常规或核武器威慑的目标类型,美国将拥有更灵活、针对性更强的威慑选项。考虑到对手可能正在开发能够携带核弹头的战区级反舰导弹,美国显然也有充分的理由开发此类武器。利用核武器瞄准敌方主力舰的能力,可为美国指挥官提供使用低当量战区级武器攻击合法的军事目标的能力,这种作战行动几乎不会造成平民伤亡,而且打击目标在海上,可将辐射性沉降物降至最少。因此,国防部应部署一套集成的传感器和目标定位系统,探测和锁定敌方海军资产,配合一枚远程反舰核弹对其实施打击。在美国总统对敌方使用核武器时,反舰核能力为其提供更多的核反击选项,以更好地威慑敌方的有限核打击能力。因此,美国应制造100枚战区级、能够携带核弹头的反舰导弹,其中50枚部署在印太地区,另外50枚储备起来用于其他作战区域的应急事件。核能力高超声速武器。美国的对手正在研发具备核打击能力的高超声速武器系统。这些系统具备快速和高机动性特点,难以被导弹防御系统拦截,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关键目标构成严重威胁。它们反应迅速、突防能力强,可以从多种平台发射。总之,该武器将高超声速、远程机动和核弹头组合起来,提供一种不对称能力,可能会破坏战略稳定,并促使美国的对手在冲突中实施先发制人核打击。通过部署类似能力,美国将为总统提供更多打击敌方目标的选项,尤其是那些位于国土内陆、受到导弹防御系统保护的目标。虽然开发和部署这类武器,可能不会加强或完全弥补敌方发展高超声速核武器所引起的战略稳定侵蚀,但它能够解决由此产生的一些不对称问题。因此,美国应部署陆军远程高超声速武器和海军“灰鲭鲨(Mako)”多任务高超声速导弹的核弹头型号。地基中程核武器。对美国来说,虽然难以接受《中程导弹条约(INF)》失效,但这已是既定的现实。同时,中国在战区常规和核导弹技术领域迅速成长,其具备打击从日本到澳大利亚北部的海上和地面目标的能力。利用地基、机动式、中程核导弹打击敌方目标的能力,使敌方目标确定计算复杂化。通过向敌方展示美国的非战略武器库,这些武器将威慑敌方对美国盟友的常规和核武器侵略。非战略武器库前沿部署,旨在捍卫美国利益和保护美国盟国。此外,这一行动还将向盟国提供美国的安全承诺,减少盟国对美国延伸威慑承诺的质疑,减少关键盟国核扩散风险。因此,美国应开发并部署一系列中程、具备核打击能力的导弹,这些导弹可以部署到印太地区、欧洲和中东地区的美国和盟友基地。图片
(平台编辑:黄潇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靠谱的股票杠杆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